佛學文章
文:甯瓏
當手機跳出「限時折扣」通知,手指不由自主地滑進購物網站,看著琳瑯滿目的商品,你是否曾因「購物車清空」的瞬間快感興奮,卻在包裹堆滿房間後感到空虛?這種「越買越渴」的循環,正是現代人陷入物欲迷宮的寫照。心理學稱此為「棘輪效應」——人的欲望如齒輪般只進不退,買到新手機不久,又開始渴望下一代新品。但兩千五百年前的佛陀早已洞見此苦,《雜阿含經》中一句「以欲為本故,母共子諍」,道出欲望如何讓人與自己、與他人不斷爭鬥。
網購設計的「立即滿足」機制,其實加劇了心靈的焦渴。演算法推送「猜你喜歡」、免運門檻誘使湊單、限量搶購刺激競爭——這些如同《百喻經》中「渴見水喻」的故事:沙漠旅人望見陽焰誤認為水,狂奔向前卻永不得解渴。當我們為湊滿額硬買不需要的襪子,或熬夜搶購限量球鞋時,何嘗不是追逐著幻影?美國作家珍妮佛.霍華德在《囤積癖》中深刻指出,消費文化誘惑我們「買快樂」,但當物品不再帶來快樂,我們只能買更多,最終反被物品奴役。
佛法提出的解方並非壓抑欲望,而是培養「知足」的覺察力。佛陀在《佛遺教經》中比喻:「知足之法,即是富樂安穩之處。知足之人,雖臥地上,猶為安樂;不知足者,雖處天堂,亦不稱意。」這並非要求我們拒絕物質,而是像茶道中的「侘寂」精神:珍惜舊茶杯的裂紋,勝過不斷收集新品。加拿大女孩凱特實踐「一年不消費實驗」後發現,當她停止用購物填補焦慮,反而看清自己「想變瘦才買衣服」「靠外送咖啡掩飾孤獨」的逃避心理,最終省下十三萬元,更找回內在平靜。
具體的實踐可從「需要」與「想要」的辨別開始。下次點開購物車前,試著靜坐三分鐘觀呼吸,自問:「這是生存必需品,還是情緒安慰劑?」如同《法句經》教導的「慎莫念過去,亦勿願未來」——不為「將來瘦了能穿」的幻想買衣,也不為彌補過去的遺憾衝動下單。進一步可學習「斷捨離」心法,斷絕不需要的物品流入,捨棄堆積的閒置物,最後脫離對物質的執迷。這過程猶如為心靈倉庫除鏽,騰出空間容納更珍貴的事物:一本好書的啟發、一場球賽的熱血,或家人手作晚餐的溫暖。
真正的富足,在於看透「物」與「我」的關係。禪宗常說:「竹密不妨流水過,山高豈礙白雲飛。」物質本是流動的緣起,一如網購包裹從倉庫到你家,終將成為回收場的舊紙箱。當我們停止將自我價值綁定在商品標籤上,才能如白雲自由穿行山林。就像周潤發捐出五十六億身家後笑說:「我的快樂來自沒病沒痛」——這份超越物質的安然,才是佛法贈與網購世代最珍貴的心靈免疫力。
---
參考文獻
1. 《雜阿含經》,劉宋·求那跋陀羅譯
2. 珍妮佛.霍華德,《囤積癖:從消費欲望到斷捨離》,漫遊者文化,2022
3. 凱特.弗蘭德斯,《不消費的一年》,遠流出版,2022
4. 《佛遺教經》,姚秦·鳩摩羅什譯
5. 《百喻經》,蕭齊·求那毗地譯
#雜阿含經 #百喻經 #佛學文章 #佛遺教經 #普光明寺 #網購成癮
完成複製推薦鏈接